新闻资讯
NEWS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国有企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天津电力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电建”)以实际行动迅速落实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聚焦“创新、绿色、数智、融合”发展,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成效,全面开创建设高质量发展“四新”能建崭新局面。
向“新”进取 做好产业规模的“培育者”
坚持“大基建”思路,积极参与集团“八网”融合项目,利用“能源+”“绿色+”“数字+”模式,与新能源、新产业交互融合,促进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转型,逐渐扩大企业产业规模。
坚持传统升级与新兴培育相结合、自主发展与“借船出海”相结合、筑牢优势与补齐短板相结合,优先培育“潜力种子”发展氢能、储能新能源产业,积极参与集团内氢能、储能示范性工程建设;依托平台优势,提前布局,联合孵化大型综合片区开发项目。2023年,天津电建成功签约李沧区十梅庵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参股投资兰州氢能产业园项目。
持续提升装备制造核心竞争力,做优做强高温高压领域四大管道,发展特色高端装备制造业。2024年上半年,天津电建为三澳核电项目生产加工钢结构产品;组织签订尼泊尔出口钢结构项目、平圩电厂管道二次再热项目;开发新型超超临界高温高压二次再热电站配管项目。
围绕主责主业和核心功能深耕细作,全方位练好内力、借好外力,提升核心硬实力和品牌软实力。2024年,天津电建获取云南省临沧市16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的开发建设指标;中标国家第三批大型风电光伏“沙戈荒”基地EPC项目;首个投建营一体化的新能源项目——河北尚义400兆瓦牧光互补项目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这些项目为企业高质量、跨越式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向“绿”转型 做好绿色低碳的“践行者”
围绕全产业链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建立健全设计资源库。2024年,天津电建发布《设计资源库清单》《设计优化指南及设计优化清单》,提升设计能力,提高施工效率。
增强绿色建设组织保障,强化内部资源整合和支持,压实主体责任。强化绿色建设策划与应用,根据项目特点制定绿色施工措施,融入“四节一环保”要求。推动绿色能源使用,探索厂区屋顶光伏发电,推动制造过程能源使用绿色化,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研究装配式建筑技术,探索绿色建筑领域的装配式加工制造业务。
大力推进绿色运营,初步展开绿色运营管理工作。能源电力方面,充分发挥投资项目绿色运营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作用,实现能源消耗的监测和管理;非电基础设施方面,组建相关产业技术研发团队,重点掌握“能源+”交通智慧运营管理系统应用、交能融合技术、绿色节能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绿色信息化技术。
向“数”攀登 做好数字智慧的“攀登者”
持续加强信息化数字化服务和支撑能力建设,构建以“服务”为中心的现代应用架构基础设施,搭建云服务集成平台、预警管理等数字化管理平台。应用大数据技术,搭建融合基础主数据、各系统业务数据、协同运营数据、用户行为数据、运维监控数据以及外部互联网数据的共享平台,实现核心业务数据在各部门、各层级、各系统间的实时共享。
持续打造具有企业特色的“智慧+”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将建设成果和应用模式在多个火电及风电项目推广,实现履约高效、数据智能、风险在控。
研发应用现场履约一体化智能终端,实现工程建造过程的数字化支撑和管控,同时实现“数源一线”。打造适用于火电、风电、基础设施等不同类型项目的特色项目管理、智慧工地的智能化产品。以产品的形式为行业内用户提供数字化服务支撑,形成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推动内外部应用。做好施工现场各类相关数据的采集、汇集与分析,推动现场管理的数字化管理支撑。
向“融”集结 做好共享融合的“生力军”
围绕“四大融合”推动共享融合转型,推动产业间跨界融合。将企业综合优势融入集团及区域总部、平台公司等全产业链优势,以“能源+”为切入点,在房建、市政、道路交通等领域探索城市“八网”融合,不断创新商业模式,积累项目经验,提高市场竞争力,打造以电为根本的多元化业务格局。
围绕“锻补优升”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工程建设业务方面,从原有的常规建安模式向总承包模式转型,获取工程总承包利润。改变粗放型的项目盈利模式,从原有依靠增项索赔获取利润的传统模式向以合同为依据的项目成本全过程管理、全员成本管理等精益管理模式转变。
积极打造现代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融通共链行动,深入开发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科技成果,提高公司整体技术水平。特别是在施工工器具方面,以新技术应用加速非电领域内的技术积累,增进核心技术能力建设,推动科技项目的研发。在装配修造方面,通过自产和联产的方式,规模化或者批量开发生产现代产业链上部分产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全面践行项目管理“十化”要求,推进项目管理“334”工程建设,在“健体系、筑平台、强要素、重现场、增效益”上下功夫,推动企业项目管理由传统管理、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全面数字化管理深层次转变,切实组织领导和协调联动,抓好组织实施,总结成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全面提升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